久久免费成人黄色视频,偷拍亚洲图小说,大陆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i,最新在线黄色网址,免费一级高清中文字幕,天天天天做夜夜夜夜,欧美日韩免费不卡在线观看

2025年05月14日
當前位置: 首頁 > 新聞中心 > 本地 > 正文

驕陽下勞作的農(nóng)民兄弟
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15-08-03   打印

  連日來氣溫不斷攀升,如火驕陽下的農(nóng)民兄弟是如何生產(chǎn)生活的?日前,記者深入我市的部分鄉(xiāng)村,感受他們的辛苦和歡樂。
  
  泥瓦工:無懼高溫筑水渠
  
  開挖土方、搬運石料、攪拌沙漿、壘砌渠堰……7月30日上午,室外氣溫36℃,悶熱難耐,湖濱區(qū)交口鄉(xiāng)朱家溝村的排洪渠工地上一派繁忙,村里的10余名泥瓦工正頭頂烈日,緊張施工。
  
  朱家溝村地理位置偏低,加之沒有排洪設施,每逢暴雨家家戶戶都進水,嚴重影響群眾生產(chǎn)生活,正在修建的排洪渠是湖濱區(qū)水利局重點扶植的惠民工程。該項目完工后,不但能使村民徹底擺脫洪水的侵襲,還可以引流村后的泉水灌溉100畝農(nóng)田。
  
  當天上午,烈日把大地烤得火熱,工地上的一臺小型攪拌機不停地發(fā)出“轟隆”聲。身材瘦小的王致平手握方頭鐵锨,正在向攪拌機里鏟沙子,臉上滿是汗水。今年45歲的王致平是該村2組村民,只見他鏟沙子、摻水泥、注水、調(diào)整機器的開關(guān)轉(zhuǎn)向,工作緊張有序、忙而不亂。據(jù)了解,他一天需要攪拌100袋水泥和近20方沙子。
  
  在已經(jīng)開挖的深約2米、寬約4米的溝渠里,到處堆放著石塊和沙漿。28歲的師磊正在搬運石料,他高大健壯,皮膚黝黑,一塊磨盤似的大石頭被他從溝渠一側(cè)搬到另一側(cè),最后搬到一米多高的石堰上,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淌,身上的短袖襯衣濕漉漉地貼在背上,脖子上雖然搭著毛巾,但是忙碌的他根本顧不上擦汗。
  
  “這塊石頭有多重?”“100多斤。”“覺得累嗎?”“不累!”見記者還想問話,不善言辭的他忙指著不遠處的一名男子說,“他是我們的工頭,去采訪他吧。”
  
  師磊所說的工頭名叫趙鎖牢,今年52歲,是朱家溝村4組人。“從中學畢業(yè)就在村里的泥瓦工隊干活,蓋民房、建樓房、修高速公路,干土建工程的活從沒間斷,如今已干了30多年。” 趙鎖牢邊說邊用瓦刀撬動渠邊的石塊,矯正平整度,不時用胳膊抹去臉上的汗水。
  
  據(jù)趙鎖牢說,他們平均每天要用掉40多方的石料及沙漿,可砌壘渠溝13米。整個工程分開挖、漿砌、蓋板等程序,約在9月初完成。“為了趕進度,我們每天清晨5點半開工一直干到11點半,下午2點半干到7點半。”
  
  談到防暑及安全生產(chǎn)問題,在一旁負責工程監(jiān)理的村委委員張永方告訴記者,工地上常備有純凈水和西瓜,供師傅們解暑降溫,氣溫太高時,也會督促工程隊上午早收工,下午晚出工,以避免工人中暑。
  
  園藝師:果樹夏管正當時
  
  8月1日上午11時,記者來到靈寶市陽店鎮(zhèn)李曲村的一處果樹生態(tài)園,果園主人袁天眾今年63歲,是一個有著20余年果樹管理經(jīng)驗的老園藝師,只見他頭戴草帽、手握剪刀熟練地修剪著梨樹。
  
  “夏管的主要工作是剪除果樹多余的枝條,這樣可以改善果樹的通風透光條件,促使果實著色和成熟,還能減少病蟲害,有利于果樹下一年花芽分化。”袁天眾向記者講解著剪枝的作用及重要性。而后從一棵樹轉(zhuǎn)移到另一棵樹下,麻利地剪掉一個個遮擋陽光的枝條,不到兩個小時的工夫,他就修剪了15棵樹,滿臉的汗水順著下巴、脖子不住地流。記者雖然只是站在樹下,也早已汗流浹背,如同置身一個大蒸籠之中。
  
  “這么熱的天干活,辛苦嗎?”記者問。“是辛苦點兒,但是不搶抓時機搞好夏管,就不能提高果品質(zhì)量。”袁天眾告訴記者,他果園中的綠寶石梨、紅露蘋果已經(jīng)上市,由于品質(zhì)優(yōu)良,已經(jīng)遠銷北京、廣州等地,“這都是夏管帶來的效益啊”!
  
  正說著,記者看到幾名工人抬著4個“神秘”的儀器來到果園,原來他們要安裝超聲波驅(qū)鳥器。“我這果園里有桃、梨、蘋果、核桃,現(xiàn)在都已掛果,鳥兒啄食得厲害,裝上驅(qū)鳥器就可以減少一些損失。”說完,袁天眾指揮大家分工協(xié)作,有的架梯安裝,有的負責調(diào)試。不一會兒儀器就裝好了,幾個人的衣服都濕透了。被太陽灼烤的滋味不好受,袁天眾的臉上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  
  莊稼漢:頭頂烈日細管理
  
  全家5口人,只有5畝地,兒子兒媳外出打工,對于程治軍來說,這5畝地成了他和愛人的重要經(jīng)濟來源。
  
  現(xiàn)年61歲的程治軍居住在靈寶市大王鎮(zhèn)吉家灣村,是一位地道的莊稼漢。8月1日下午4時,記者采訪了正在地里忙著挖大蔥的程治軍,他和愛人密切配合,一人忙著挖蔥,一人麻利地打捆。成天在地里勞作,兩個人都曬得黝黑,挖了200多斤蔥,他倆汗流滿面,但是顧不上歇息,又忙著將捆好的蔥搬到旁邊的三輪車上。“挖下的蔥不能在太陽下暴曬,要盡快運到陰涼處,否則就會打蔫,影響銷售。”程治軍說,“近幾天大蔥的價格不錯,每公斤2.5元,我得趕緊把蔥賣出去。”
  
  務農(nóng)幾十年,程治軍得出了一個結(jié)論,要提高土地的經(jīng)濟效益,除了能吃苦耐勞外,還要懂得科學種植和精細化管理。程治軍今年在地里種植了茄子、大蔥和玉米,又新栽了1畝蘋果園。談到其他農(nóng)活,他說:“最近天氣旱,前天給玉米地澆了水,又噴灑了一次除草劑;蘋果園需要經(jīng)常除草、澆地……”程治軍告訴記者,盡管天氣熱,但地里的農(nóng)活不能耽擱,要想取得好收成,就不能害怕出力流汗。說罷,他掏出手帕擦了一把臉上的汗,笑著說:“比起前些年種大棚菜,現(xiàn)在清閑多了。”話語間流露出滿足和快樂。
  
 


 朱家溝排洪渠工地一角。

( 編輯:xw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