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 伴隨著熟悉的墨香,新一年的黨報征訂工作如期而至。對于許多讀者而言,《三門峽日報》既是一位老友,更是一盞照亮前行道路的燈。 它可能陪伴您從青蔥走向成熟,在某個人生路口為您指點迷津;它可能靜靜地躺在您家的茶幾上,記錄著幾代人的家國記憶與冷暖人生;它可能是一位嚴格的老師,教您如何觀察與思考;也可能是一座橋梁,讓您的個人奮斗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。 即日起,本報推出“《三門峽日報》伴我成長”系列報道,我們誠摯地邀請您,打開記憶的匣子,分享您與黨報之間那些獨一無二的片段。讓我們共同見證,在時光的長河里,那一張張報紙如何串聯(lián)起我們與這個偉大時代同行的足跡。 20年前那個蟬鳴陣陣的夏日午后,剛參加工作的劉佳琪在單位辦公室的報刊架前,與《三門峽日報》撞了個滿懷。彼時,一份油墨飄香的報紙靜靜鋪展,頭版“黃河明珠煥新顏”的醒目標題像磁石般吸引了她的目光。“指尖拂過紙頁,文字間流淌的三門峽發(fā)展脈動,市井煙火里的溫暖故事,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。”回憶起初次相遇,劉佳琪的眼神里光芒流轉(zhuǎn)。 從那天起,讀《三門峽日報》成了劉佳琪雷打不動的習慣。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報紙上,午休時分的辦公室,這份帶著墨香的讀物總能給她帶來思想的啟迪與心靈的慰藉。“有時是一篇政策解讀讓我對工作方向更清晰,有時是一則社區(qū)暖聞讓我感受到城市的溫度。報紙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,陪著我慢慢熟悉這座城市,也慢慢融入職場。”二十載春秋流轉(zhuǎn),這份讀報的習慣,早已刻進她的生活年輪。 隨著工作深入,劉佳琪與《三門峽日報》的連接從“單向閱讀”走向“雙向互動”——她成了單位宣傳工作的負責人,與報社的記者、編輯成了頻繁對接的“老熟人”。 “第一次報送稿件時,我緊張得反復檢查郵箱地址,生怕出錯。”劉佳琪笑稱,當時她將一份反映單位基層干部風采的初稿發(fā)送至編輯部,原以為會石沉大海,沒想到兩小時后就接到了編輯的電話。“電話那頭,編輯耐心指出稿件邏輯銜接的不足,還細致講解了地方黨報宣傳的側(cè)重點——既要突出工作亮點,更要貼近民生視角。”編輯甚至分享了如何通過細節(jié)描寫讓人物更鮮活、如何用群眾語言讓內(nèi)容更接地氣的技巧,“那些具體到標點符號的修改建議,讓我第一次感受到‘字字千鈞’的分量。” 在報社團隊的悉心指導下,劉佳琪的稿件從略顯生澀到逐漸成熟。此后數(shù)年,她采寫的《明珠集團:黃河岸邊的“綠色守護者”》《一線工程師的24小時:用堅守詮釋責任》等多篇反映單位工作亮點、基層干部風采的文章,陸續(xù)在《三門峽日報》刊發(fā)。“每一次版面溝通時編輯的嚴謹,每一次內(nèi)容打磨時記者的較真,都讓我深刻體會到報社人對新聞事業(yè)的赤誠。”這種“雙向奔赴”的合作,讓她對這份報紙的敬意愈發(fā)濃厚,也讓她的工作能力在實踐中快速成長。 時代浪潮奔涌,媒體形態(tài)迭代,但劉佳琪與《三門峽日報》的緣分并未因紙頁泛黃而褪色,反而在新媒體的光影中煥發(fā)新生。 “現(xiàn)在每天醒來,第一件事就是打開《三門峽日報》微信公眾號。”劉佳琪說,相較于傳統(tǒng)紙媒,公眾號的推送更及時、形式更多元:突發(fā)新聞的實時播報讓她第一時間掌握資訊,文化專題的深度圖文帶她觸摸歷史脈絡,重大活動的直播更是讓她隔著屏幕也能感受現(xiàn)場的熱鬧。“前陣子單位組織參觀三門峽大壩,我還特意轉(zhuǎn)發(fā)了《三門峽日報》對大壩的很多報道,同事們都說‘原來我們守護的黃河明珠,背后有這么多動人故事’。” 從紙頁間的墨香氤氳到屏幕上的光影流轉(zhuǎn),二十載歲月里,《三門峽日報》始終是劉佳琪觀察城市的窗口、汲取力量的源泉。“它記錄著三門峽的蝶變,也見證著我的成長;它既有黨報的權威嚴謹,也有鄰家朋友的溫暖貼心。”劉佳琪說,這份“紙”短情長的緣分,早已超越了一份報紙的意義,成為她與這座城市、與時代同行的鮮活注腳。“以后我會繼續(xù)做它最忠實的讀者與傳播者,在墨香與新媒體的交織中,和《三門峽日報》一起,見證更多三門峽的美好與輝煌。” ( 編輯:tln ) |
“《三門峽日報》伴我成長”系列報道之一
明珠集團劉佳琪:“紙”短情長 貼心相伴
本報記者 葛洋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5-11-22 打印

- 上一條:民營經(jīng)濟蓬勃發(fā)展的“義馬實踐”
- 下一條:奇妙天鵝倒影


豫公網(wǎng)安備 41120202000047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