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時分,收到《青島文學》第7期樣刊,那首寫于谷雨時節(jié)的短詩被鉛字定格,喜悅的心情同高中時第一首詩發(fā)表在刊物上時一樣純粹,卻又在心底洇開一片潮濕的悵惘。 每個少年都曾懷抱過對文字的夢想。上高中時那些在稿紙上瘋長的詩行,曾是我向往的星辰大海,卻在現(xiàn)實中成了一地碎羽。二十多年的時間,文字換了另一種方式和賽道,始終以各種理由纏繞著我,卻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就忘記了,那個可以與詩對話的自己。 這種被生活淹沒的鈍感力,大概來自更多的內(nèi)藏和考量,或許更應該是在舒適區(qū)和習慣使然里的執(zhí)著。2024年,那些被封印的沖動,莫名其妙地常常出現(xiàn)在一剎那的情緒里,這樣的感知力仿如大浪淘沙后,從痛的裂縫里生長出的綠芽,清晰而充滿張力。 老子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里說:“知止可以不殆”,是說明白了各自的制約,守好本位,就沒有什么危險了;《大學》里的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指的是明確界限的理性認知。這些原是指引我們破除執(zhí)念,大道至簡,自然無為。但知止的智慧,是用好這些概念,而并非要被概念所控?晌覀冊S多人卻總把“知止”理解為畫地為牢,將一切的可能性囚禁在世俗的觀念里而不加以改變。 “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”我們往往精于算計,在得與失之間掙扎、考量,卻不知過度的執(zhí)著導致過度消耗,不僅物質(zhì)損失,更會讓人心力透支,遺失了直覺力。 真正的知止不是放棄追逐,而是懂得在奔跑時仍能擁有為一朵野花、一段溪流駐足的能力。就像江海納百川卻依然保持著自身的律動。最深刻的止,恰是為了守護靈魂中永不妥協(xié)的動。 一念放下,萬般自在。 放下執(zhí)念,回歸質(zhì)樸和本真,那些經(jīng)歷過風雨后,依然真誠、善良、感恩和創(chuàng)造力,就會在最自然的時刻悄然長成。當我們在來時的路上畫上太多標記,反而容易忘記最初吸引我們出發(fā)的力量。 知止,希望我們還能保持被直覺打動的能力。 那些未被照亮的黑暗里,藏著真實的星空。那些在清晨造訪的詩行,是依然保持在心底的少年氣,提醒我們剝落身上厚厚的盔甲,讓身體豐盈、靈動而充滿創(chuàng)造力和感知力。最后,與諸君分享這首題為《谷雨》的小詩: 遁跡于暮云深處/滑落指尖的一絲暖/流淌,揉碎/一地桃李胭脂/煙柳垂簾青杏搖窗/與春天做一場告別/陶罐在泥土深處發(fā)酵/夏日的第一壇青梅/嫩芽掙脫時序的鎖扣/將月色釀成了/滾燙的琥珀/蟬鳴煮沸暑氣/田野跳起熱烈奔放的恰恰/麥苗拔節(jié)飛花輕揚/生命的脈絡/正沿著時間的縫隙/悄然瘋長/觸摸另一個季節(jié)的風流場/夜半醒來/沿著藤蔓攀過古墻的皺褶/年輪輕輕編進風的指紋/那些被泥土焐暖的根須/盤根錯節(jié)/風吹麥浪/我們便與蝴蝶/交換了骨骼/用每一片舒展的葉子/追逐清風明月。 ( 編輯:tln ) |
保持被直覺打動的能力
□雨童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5-08-12 打印

- 上一條:夏日韶山
- 下一條:故鄉(xiāng)月光照故人